前段时间,王君平先生莅临候普传媒做了一次简短而精彩的讲座,他以二十余年多年的从业经历向我们分享他于行业的种种见解,其中的“直销伦理”一词引发了我们采编团队的讨论。一些资历较老的采编同事认为一旦伦理已经形成,则不可破坏,否则极易影响直销行业的固有结构,引起市场动荡;而一些年纪较轻的同事则认为,直销伦理作为社会规则的一种,不可能一成不变,它应该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变革。
若是要为此种争论定义出孰是孰非,首先需要厘清两个概念:什么是伦理?直销伦理又该如何定义?美国《韦氏大辞典》对于伦理的定义是:一门探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以及讨论道德责任与义务的学科;在中国,“伦理”二字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凡音着,生于人心也;乐也,通伦理者也。”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因此,人们通常定义伦理为社会交往中的人伦之理。
那么,直销伦理呢?
在王君平先生的概念里,直销伦理是指直销企业和直销人员在经营直销时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包括推崇上级、先到先得不抢人、钱财分明、不干扰私生活等等。它保护着每一位直销人员和非直销人员的利益,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直销伦理的规范,直销行业将会大乱。
很多业内专家认为,直销伦理是直销行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行业规范,是真正专业和成熟的直销人员,在长期的实践中对常年累月的人际交往进行反思,从中得出一系列规则。比如,一直以来被直销行业视为最重要的规范的“不抢人”,不应该容许任何人侵犯。假如你是直销员,那么任何人都不应该去游说或利诱你换到他们的团队中去。
然而,就伦理层面看,今天的中国直销进入了一个“秩序大乱”的时代,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随着微商的兴起,狼性文化大行其道,原有的森严的等级关系界限已经渐渐模糊,急功近利的直销人抢线抢人之事层出不穷。
当然,也有异见者认为,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王朝的更替,时代的变迁是历史涛涛洪流的必然。我们虽然无法想象,没有道德伦理约束的直销行业会是个什么样子,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囿于现在固有的伦理规则,毕竟当前世界潮流的发展已不可阻挡。或许,我们可以冲破等级关系的囚笼,将看待“直销伦理”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顺应历史规律而为。直销伦理的产生与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如今,“互联网+”成了中国直销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它成为直销伦理转型的逻辑前提。
笔者思考直销伦理的出发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直销行业如何界定伦理规则的合理性?是否应该在更加广阔的社会环境中来考量新的伦理规则出现的深层原因?如果说,问题的焦点集中于直销行业所坚持的以不抢线不抢人为代表的伦理道德,即可以通过“先到先得”,规范行业秩序,保护直销人员,并最终树立直销行业的正面形象,促进直销行业的发展——亦即,直销的伦理道德——已经因种种原因制约了直销行业的发展(从“狼性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是部分优质的大企业的专属权来看,显然这种制约是有其依据的)。那么,在当下中国的直销行业,重建直销伦理道德是否可能?
历史上,任何新兴事物的出现,总免不了对现有社会体系的冲击,特别是伦理道德体系的重建更显得摧枯拉朽,天昏地暗。人类的本性总是懒惰的、自私的、害怕改变、害怕失去熟悉的环境,尤其害怕失去既得利益,于是,狼性文化的活跃引发了直销行业关于伦理道德的大讨论,这有可能会在一定时间内阻碍直销行业的发展。但直销伦理不是直销行业的枷锁,相反,直销伦理让直销行业更加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只要透过健康的伦理道德与健全行业制度,在直销行业与消费者之间才有可能形成一种融洽的关系。人们遵照直销伦理道德规范展开的社会性经营活动,自然地会改进行业治理所需要的规则,从而推进直销行业组织与制度的变革。
当然,尽管随着时代的变革,许多新的视野与观念都在随之而改变,但是毫无疑问,这个过程也在上演着传承与改变的玩味。放眼中国直销行业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直销伦理并不单单体现在这一点,它诞生于中国直销行业一步步“中国化”的进程中,而今面对时代的变革,它也在经历着取与舍的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