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德国城市中的旅行者都有一个统一的感受,什么时候看到头顶上有列车呼啸而过,什么时候便知道伍珀塔尔到了。对,你没有看错,的确是“头顶上有列车”。这些空中飞行的列车是伍珀塔尔独特的城市风景,也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单轨悬挂铁路。女诗人许勒尔曾誉之为“一条带许多车站和两眼喷射火光的钢铁长龙。”它们在德语中有一个漂亮的名字“Schwebebahn”,即“漂浮火车”。
到德国旅行的人,目光大多停留在那些经典而著名的城市:柏林、慕尼黑、法兰克福……选择伍珀塔尔这种不为人们熟知却别具魅力小城的人,很大一部分是为了一睹“漂浮火车”的风采。2016福维克德国奥地利研讨会一行特地从科隆绕到伍珀塔尔待上一晚,又绕回科隆飞往维也纳的原因当然不是仅此而已,还因这家事业脚步遍及全球的企业,传奇根源于此。
想要感受伍珀塔尔小城蕴藏的伟大惊奇,几乎每位旅客都将首选乘坐漂浮火车。当然,福维克的小伙伴们也不例外。
漂浮火车的车站设计风格各异,虽然曾经遭受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摧残,但大部分外观仍可见到百年前的风味。列车一经启动,车厢便悬挂在铁轨下向前自然地左右摆动,从高架车站登上列车的人们立刻就可以感受到在空中飞翔的感觉。坐在车厢里,新鲜劲儿尤未过去,就会看到迎面扑过来一辆反方向列车。列车司机在两车交会错车之际,还互相间举手示意呢。向下望去,潺潺的河水在车下轻盈流淌,甚至可以看见欢快的鱼群逆流戏水;沿河两岸古典精致的巴洛克洋房,街道上整洁而恬静的风光尽收眼底……这一切的一切,让每一个乘坐之人不禁轻叹一句:是谁如此富有创意将车轮倒装了?
①行走在乌珀塔尔的盘山小道中,你能感受到欧洲古城宁静祥和的生活节奏。抬头仰望,一对对钢架支撑着空中铁轨横贯城市,仿佛一只巨大的千足虫蜿蜒半空。
②一只马戏团的小象在乘坐列车时由于惊吓过度跳下车去,好在有惊无险。
③据闻,当年威廉二世国王视察时乘坐过的车厢,如今被开发成豪华列车,特别为市民所喜欢。你不仅可以在此承办婚宴、生日宴会等活动,也可以在节假日时享用这里的美食,当然票价会比一般列车高些。
早在一个世纪以前,这里坐落着几个不大的村镇,以伍珀谷为主导,各种工业和手工业集聚,使伍珀塔尔迅速成为德国西北部的工业中心。直到19世纪,其重要性一直超过毗邻的科隆、杜塞尔多夫和鲁尔区。“塔尔”在德语中是“河谷”的意思,顾名思义,长达20公里的伍珀河谷如同一条血脉,承载着城市文明的演变。可是过于狭窄且无法通航使这条天然水道形同虚设,这下可愁坏了城市规划者。
为了在复杂的地理环境中,满足日益繁荣的工业区需要高速有效的运输系统的要求,当地在19世纪末进行了第一次公民投票。第一个提案是将河面填埋以增加道路面积。此案一出,立刻遭到全民否决,理由是伍珀河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没有河,伍珀塔尔也将不复存在;很快,第二次公民投票提案也出来了,把河道改造成蓝色公路,行驶通勤船舶。但也被否决了。这次的理由是他们认为时速过快的船只通过会让人不敢亲水,改变了静雅的河岸气氛,说不定还会赶走野鸟野鸭,甚至无法垂钓(这样的理由在国内八成要引发口水战);在第三次公民投票中,事情终于有了进展,一个看似天方夜谭的奇思妙想竟然一举获得了全城的共识——在河上架设悬挂铁路,把车厢吊在空中行驶。据闻这一提案最终还得到了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的垂青和力挺,他拨出一大笔巨款解决了市政厅头疼的财政问题。
就这样,一块特殊地形、一项全民公投、一个超前创意、一位国王的力挺,成就了轨道生态中的神奇物种——漂浮火车。市议会采纳该建设项目后于1898年开始动工,1901年漂浮火车正式开始使用。其全长13.3公里,其中10公里行驶在伍珀河上方,日载客量超过7万人。尽管有着超过百年的历史,但它的安全系数远超飞机、火车等。营运百年以来的唯一一次交通意外,竟然是因为一个马戏团想让他们的一头小象乘车观光,可是小象却没有这种“雅趣”,受到惊吓的它冲出车厢倒栽葱下来,掉进了河里。幸运的是它只受了点轻伤,马戏团可就遭殃了,乖乖被罚了钱。
初闻此故事的人第一反应均是会心一笑,哦,原来一向以严谨的形象闻名全球的德国人也有这样的萌点与逗逼时刻。留宿伍珀塔尔当晚,因时差睡不着的旅行团几人,索性出门漫步打发时间。刚至伍珀河边,一辆漂浮火车呼啸而过,举起手机咔嚓咔嚓几张,一看,车身广告竟是福维克。这个每条街道均写满历史与故事,创意与技术齐飞的城市,竟然还蕴藏着无限的浪漫与小惊喜,撩汉功夫了得,撩妹技能也简直爆表。
借用福维克家用电器制造(上海)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部负责人马珂女士在此行随笔中写下的一句话:你可以不知道伍珀塔尔的漂浮火车,可以不知道伍珀塔尔是阿司匹林的发明地,可以不知道伍珀塔尔是德国纺织工业的发源地,也可以不知道始创于伍珀塔尔的福维克……但你一定听说过那个出生在伍珀塔尔的大胡子,他叫恩格斯。
目前运行的漂浮火车中,有一辆列车命名为“恩格斯号”。从伍珀塔尔市中心乘坐漂浮火车走5站下车,不远处便是恩格斯故居。当1901年漂浮火车第一次通过恩格斯家门口时,恩格斯已经去世6年了,很遗憾他没有看到。
①在高空铁轨上行驶的漂浮火车平均5分钟一趟,每隔2.5分钟就会有一趟相反方向的列车进站,非常繁忙。
②伍珀塔尔市空中轨交采用的是单一票价制,单行一次成人2.3欧元,儿童1.3欧元,没有刷卡打折。同德国其他城市交通一样,车站内只有售票的,没有检票的,完全靠市民素质。
③恩格斯故居位于城市东侧,原址已经不存在,房子在二战后重建。
④铜像的脚下刻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的一段语录。有意思的是,在德文的下部居然配有中文:“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⑤故居墙上的铭牌写着:出生之房,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建房年代,1775年。
下车后,如果没有指示牌或者建筑铭牌,你很难想到,这座线条利落的巴洛克老式楼房,就是恩格斯故居。门口的铜牌上写着:恩格斯故居——1775年建;周边贴着排列整齐的灰黑色石片,窗户是奶油色的,木质的大门开在半楼上,楼外有石台阶与其相连;楼前是一座大花园,待到花红草绿之时,整个小楼必定更显雅致温馨……这里就是少年恩格斯生活过的地方。
与还算热闹的马克思故居相比,恩格斯故居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真是隐隐有些为他抱屈。福维克一行人抵达时,里面参观的别无其他游客。有意思的是,故居后面开设了一家规模挺大的中国餐馆,名叫“成吉思汗酒楼”。祖籍温州的、聪明的老板,好像早已看准了来此地参观的社会主义继承者大部分会来自中国似的。
恩格斯是个名副其实的“富二代”。他们家族几代经商,在当地颇有名望。恩格斯的祖先是地道的日耳曼人,起初只是个庄稼汉,后来白手起家创办了一个纺织工程。经过毕生的努力,去世时他家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企业主之一。
由于家境殷实,恩格斯家族建有5所住房,现今的恩格斯故居是他少年时期的住所,而他于1820年11月28日出生的房屋已在二战中毁于战火。恩格斯诞辰150周年时,市政府决定将这幢小楼改建为博物馆。故居一层是门厅,二层才是展厅。玻璃展柜里陈列着恩格斯的重要文献和一些珍贵资料,其中还有中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恩格斯画传》等书籍;写给父母的信和中学时期撰写的剧本边上,有少年恩格斯随手涂鸦的栩栩如生的角色草图,透露出几分自在与童趣,也显示出他过人的智慧和才华;客厅装修得十分考究,家具和摆设也保留了原貌,桌上摆放着由前东德国务委员会主席昂纳克赠送的一尊恩格斯青铜全身塑像;橱柜里竟然还有中国明代的瓷器——要知道虽然当时德国人很喜欢中国瓷器,但只有非常有钱的人家,比如贵族、国王才能买得起——而当时恩格斯家里竟然有两柜子这样的瓷器。
据说马克思故居也有瓷器,不过是非常简陋的。中国的古董,老马家怕是连想都不敢想吧。说到马克思,不禁让人想起列宁曾说过的一句话:恩格斯与马克思之间超越了古人所有关于友谊的最动人的传说。马珂在总结他们俩关系时说,他俩是典型的“一个愿做、一个愿懂”,从某种角度来讲,马克思在恩格斯的伟大人格面前相形见绌。
为什么这么说呢?无钱难倒英雄汉。马克思纵有满腔热血与满腹才华,但却一生穷困潦倒。在他们为了共同的信念和理想并肩战斗的40年中,崇尚自由讨厌经商的恩格斯为了资助马克思,使其能专心致力于革命理念研究,默默回去继承了父业;马克思写信时喜欢抱怨,抱怨困窘的生活让他只能每日吃面包和土豆,却没有肉,抱怨妻女生病,却无钱看病……他一抱怨恩格斯就鼓励他阳光灿烂顺便寄钱给他,甚至还嘱咐如果他每月固定寄去的金额不够,也一定不要羞于开口再要;然后,马克思继续写信抱怨,抱怨为了挣钱接下报社的活儿,却交不出稿子,抱怨上帝夺走了他的四个儿女……
晕,这谁受得了啊。放在现今,再好的“好基友”也得say拜拜了吧。可是,人家恩格斯却一生无怨无悔地资助他,不忙的时候,恩格斯常拎着好吃好喝的,带着钞票,千里迢迢跑去伦敦和他进行思想碰撞;除了每个月不间断地固定寄送一笔生活费给他,还以他的名义帮他写稿,至于稿费当然是给马克思的咯;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还帮他出书(包括《资本论》等著作)……甚至,几天听不到马克思音讯,恩格斯就会写信发出一连串的追问“老摩尔,老摩尔,大胡子的老摩尔,你出了什么事情?怎么听不到你一点消息?你有什么不幸?你在做什么事情?你是病了,还是陷入了你的政治经济学的深渊?”
很难理解是怎样的精神和情怀才能让恩格斯甘当这“第二提琴手”的角色?!若换成现今的一些人,早就为名为利,为谁付出得多,闹成一出众人围观的狗血剧了。
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没有恩格斯就没有马克思。
①恩格斯: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及作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领袖。
②这是故居收藏的恩格斯的手稿,各种随性的涂鸦,有没有萌萌哒?
③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说自己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而恩格斯总是认为马克思的才能要超过自己,在他们的共同事业中,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
④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广场(Marx-Engels Froum)中央的一座铜像,广场位于柏林市中心,波茨坦广场(Potsdamer Platz)的西侧,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的南侧,为菩提树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 Avenue)的东端起始点。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患晚期食道癌逝世;10日,人们在威斯敏斯特桥的滑铁卢车站大厅为他举行了追悼会;27日,遵照恩格斯的遗嘱,他的骨灰撒向了他生前最喜欢的英国伊斯勃恩海湾的大海中。
灵魂在大海安歇,思想在世间传承。恩格斯的一生,伟大而圆满。
后来的人们和城市这样怀念着他:这里是我们城市的伟大儿子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诞生之所,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刻于故居东侧的纪念碑上)。
城市的历史遗产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一个城市个性特征的彰显和集体记忆的载体,也是一个城市文化财富的象征和文化涵养的重要体现。中国不缺历史,但是却独缺保护历史遗产的觉悟。有机会走一圈欧洲,你会发现再小的城镇与村庄都有着独特的历史遗迹,稍有年纪的建筑就会被保护起来,因此百年建筑比比皆是。反观国内,很多人却似乎并不以厚重的历史感为荣,反以比谁家的房子建得更新更大为乐。
①福维克的小伙伴称呼这座别墅为福维克庄园,因为它够大够老,16000平方米,建于1902年,已有百余年历史。
②百年庄园内,有一个极具设计感的旋转型楼梯。
③参加研讨会的福维克小伙伴们摆好队形,一起亮相。
④这个水龙头,已过百岁,仍锃亮如新,出水流畅。
⑤你能想到吗?地上的瓷砖还是一百年前铺上的。
⑥庄园内所有的地毯都是福维克自己生产的。
想要近距离感受福维克这家百年家族企业背后的历史和荣光,福维克百年庄园是个好去处。正如马珂所言,在伍珀塔尔,你有钱有闲若再有个超级胃,便可以吃遍所有美食。可是,你纵有满兜欧元,也无法随心所欲地在一个叫福维克庄园的地方吃上一餐。为什么?因为它是福维克人的庄园。因为有些餐饭,注定意义非凡。
这座设计风格简单利落而又不失大气的别墅,之所以被福维克的小伙伴们称为福维克庄园,是因为它够大够老,总面积16000平方米,始建于1902年。你能想象到吗?这里地上的瓷砖已经一百多年了;洗手台上锃亮如新、出水流畅的水龙头也已过百岁。庄园内所有的地毯都是福维克生产的。哦?你们不是生产家电吗?哈,福维克是以地毯起家的。这里的一砖一瓦,甚至每个家具摆件,都透露着凝重、大气和不凡,彰显着它低调内敛的性格。
欢迎晚宴少不了美酒、美食,最惊喜的还是福维克总裁兼可宝事业部首席执行官Mr. Koerfer的到来。据了解,他是从百忙之中特地飞回伍珀塔尔与旅行团共进晚餐的。Mr. Koerfer先生说,平时工作再忙,只要不出差都会和家人一起吃早餐和晚餐,对于他而言,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这一点上,地域文化差异就很明显了。
国内的人们为了挣钱养家,少有把家庭放在事业之前的。而德国人不一样,他们的家庭意识观念极强,这里所有的银行、超市及其他公共服务场所都是双休。所以当地居民必须在这周五晚上8点之前,将周末两天的“粮草”备好。每逢节假休息日,德国的街市上是最为冷清的时候。不像中国人会在节假日期间涌向繁华喧嚷的闹市去看人头攒动的各色人群,他们大都会待在家里陪自己的妻儿父母享受着天伦之乐。且不说周末无法尽情地逛街shopping,单一项工作日22点打烊就会让喜欢热闹的中国人受不了。如果是在武汉,晚上8点或许你才刚拿到号,和小伙伴们一块焦灼地等着“撮虾子”呢。
①在福维克总部可以鸟瞰伍珀塔尔全市风貌。
②福维克吸尘器质量优良的秘诀全在这个小小的马达上。
③参加研讨会的福维克的小伙伴们在认真聆听解说。
④工厂里的博物馆,一件件、一代代产品默默述说着福维克的传奇发展史。
⑤位于科隆的福维克店铺人头攒动。
据了解,福维克至今仍然是一个纯粹的家族企业,创办者Mittelsten Scheid家族今天已经到了第七代。可以说,福维克的成功也是一个德国家族企业的成功。事实上,德国之所以强大,最重要的核心也是德国的家族企业。去年年底的普查报道中显示,德国企业里的百分之九十,在西方是属于中小规模的,他们很多是家族型。这里的万般手艺千种诀窍,皆是靠着这个天然的体系传承的。德国人经常对老外们说:“我家的公司是第几代了,我们的规模不大,但是我们能做的产品,别人做不出来。”这句话真是傲娇啊。
当然,福维克也有不少可以拿出来炫耀的东西,比如马达。它可以称作是福维克产品的精髓与必胜法宝。据说,福维克的吸尘器电动机可达到每分钟6万转,而别的吸尘器电动机每分钟只能转2—4万次。曾有竞争对手,将他们的产品买回去,拆解开来,试图解密仿制,却仍然不敌福维克的技术。其他的什么产品荣获有“国际工业设计的奥斯卡”之称的德国红点设计大奖就不一一列举说明,这逼格都已足以让人心服口服啦。
在前往伍珀塔尔前,一行人还曾到访过位处科隆最繁华商业街的福维克店铺,也参观过福维克的总部与工厂,亲眼见证了这家德国直销企业“老大”的风范与传说中“德国制造”的精良品质。
在德国和意大利,每三户就有一户使用福维克的产品。可见,福维克的产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要说福维克打开市场的制胜之道,那必是其无可挑剔的产品质量了。据福维克工厂员工介绍,在产品生产的流水线上,每个员工都必须轮岗,从而确保任何一个员工都能够胜任任何一个岗位。而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当其中某一道工序出现问题,下一道工序的员工也能够发现问题并及时补救,这不仅降低了产品的不合格率,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带有任何瑕疵的产品流入市场。同时,在“不合格产品”存储间,你还可以发现,一台完好无损的吸尘器,仅仅因为有一道长约两厘米,不仔细看并不能发现的细微划痕,也被列入“不合格”之列,福维克对于产品质量的严苛,俨然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①参加研讨会的福维克全体成员在科隆店铺门前合影留念。
②工厂就在伍珀河边,但河水还是达到可以直接饮用的程度。
③墙上展示并介绍了福维克的发展历程。
④“新鲜出炉”的、摆放整齐的马达。
⑤百余年前的福维克广告图。
在德国工厂里,人的作用被形象化为两种:一是做生产规划,下达生产指令;二是给机器打下手,帮助保持生产线高效可靠运转。在福维克的产品检测车间,为了保证产品检测的准确性,其采取人工和机器同时质检,而人工检测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我们不是在检测产品的质量,而是在生产产品的质量”似乎不再仅仅是一句张贴在工厂里的标语,更隐隐散发着一种悠久的福维克文化气息,也暗藏着他们将“最好的产品奉献给每个家庭”的百年不变的、坚定的经营理念。
工厂里的博物馆,一件件、一代代产品默默述说着福维克的传奇发展史。仅是亲手体验一把上世纪30年代生产的第一台直立式吸尘器,亲眼目睹一番福维克全程机械自动化操作流程,便让人觉得不虚此行。毗邻伍珀河而建的工厂所产生的废水是直接排入河里的,与国内大不相同的是,福维克的废水排放标准竟以饮用水为标准,德国人的高度环境保护意识简直比处女座还变态……
①这是一把一百多年前的福维克吸尘器,尽管已经过去一个世纪,但它仍旧能正常使用。
②无法想象,早期的福维克吸尘器还有这样的用途。
③产品生产的流水线上,每个员工都必须轮岗,从而确保任何一个员工能够胜任任何一个岗位。
④忙碌的运输车正在紧张工作着。
⑤这种木盒电梯目前已被一些国家禁用了,但在德国的不少城市仍在使用。
⑥一次一间只能乘坐两个人哦……
⑦木盒电梯的系统一直在运作,交换也很灵活,从一层出来,马上跑到边上,又可以转层;而且它是敞开式的,没有刹车和启动,速度又很慢,对有障碍或顾虑的人完全没啥威胁。
当然,他们的萌点有时也会让白羊座自愧不如。在福维克的总部办公大楼,有一种永不停歇的电梯,名曰:木盒电梯。这种老式电梯一格一格地循环,且没有门,简直是密闭空间恐惧症患者的福音,有没有?它的优点是不用等,因为系统一直在运作,交换也很灵活。没有刹车和启动,速度很慢,一间只能容纳两个人。不过,你必须得瞅准时机,身手敏捷地跳进去。试想一个高冷的、身高八尺、身着笔挺西装衣冠楚楚的德国汉子,如脱兔一般纵身一跃的情景,真是萌萌哒。
人们常说刻板也是一种“萌的体现”,现在看来这句话“诚不我欺也”。伍珀塔尔这座小城秉持了德国留给人们心目中的“高大上”:恩格斯的故乡、剪裁设计一丝不苟的庄园,以及在世界范围内传递着德国制造精髓的企业,但也只有真正走进这座城市,我们才会发现它庄重肃穆的印象背后那令人“措手不及”的呆萌内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