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的著作《文明的度量》中,有这样一种观点:一个历史事件的出现往往能在之前的时光里找到许多条线索,它们就像故事的前奏,也是人们讲述故事的起源,这与幼时童话故事的开头“在很久很久以前……”颇有几分相似。如若细细思量,这样的理论在我们平常对人待事的过程中也颇为寻常,对待一件颇有兴趣的事情,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知道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件事情的发生,心理学家在剖析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事理念时也总是从他过往的经历中寻找缘起。
在与沃德国际系统创始人葛长青的接触与交流中,这种想法竟如同视频中的弹幕一样一遍遍从内心闪过,面对这位谈吐颇具几分风雅的系统领袖,以及他对沃德国际系统的事业阐释,思维的触角不由自主地便沿着他的职业生涯向前推进,去触摸它往日的见闻与感知。
保险从业成长的靓丽身影
谈及自己离开校门步入社会至今的事业经历,葛长青将这段时光概括为五个阶段:学习成长、创业初尝试、正式创业、成功跨界、从事直销行业。五段连贯而行的人生阶段,听来如同是在观赏一幅水墨画作的成画过程:水墨染色铺就一个人的性格色调;线笔勾勒塑造着这个人不断丰盈的事业认知。对于葛长青而言,早在大学毕业之后从事保险行业的选择中,便已定下了他此后整个职业生涯里那种敢作敢为,勇于创新的事业基调。
在葛长青研究生毕业时,呈现在他面前的事业选择格外令人向往:他可以去从政,也可以从事金融行业,当然,命运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恩宠一个人,用葛长青自己的话来说:“我从小就是一名好学生,学习认真,听话照做,在学校里的生活向来也都如鱼得水。所以毕业时的那份好运,或许就是对我的回报吧。”但是他也深知,命运的回报有时也可能是在剪掉人身上的某种能力,让未来的路越走越窄。在做“好学生”的那段日子里,葛长青的性格与他现在侃侃而谈的性格完全不一样,他不喜欢与人交流,在人与人组成的社会中,人际交往能力的缺失会让他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或许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认知,当时的葛长青作出了一个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选择:他放弃了良好的出路,转而选择当时很多人瞧不起的保险行业,并且从一个最底层的业务员开始做起。
时隔多年之后再回头去看葛长青当年的选择,是对是错早已见得分晓。如其所言:“对于经验空白的毕业生而言,保险是原始资本积累最迅速的行业。”那段从业务员到省公司负责人的保险行业从业经历,练就了他在营销、培训和管理方面的出色能力,他从一个不善与人交流的腼腆小伙,成长为一个营销与管理高手,同时也成为了这个行业的金牌讲师。
当然,从士兵到将军也并非一夜之间、一梦过后就能成就的事情。伴随着从业务员到行业先锋的角色转换,葛长青也在不断地付出和收获。如今回想那段往事,葛长青的语气如同是在讲故事:
“你能想象我在7月的济南‘扫楼’是怎样的一种经历么?”所谓“扫楼”,就是对一个小区的每栋楼、每个楼道、每个家庭进行地毯式的陌生拜访,为的就是改掉自己怕见陌生人的习惯。
“真正的培训并非纯理论。”为了保证在台上讲的每一句话的可实践性,葛长青自我要求每一个理念都是自己在工作中实践而上升的理论指导,必须极具实操性,没有经过实践和总结的东西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人们的寻常观念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而在我则恰恰相反!”这是葛长青在保险从业中得出的理论,听来令人颇感新奇。这是一个超越与被超越的辩理,身处鸡头的位置,一个人是被人赶超的对象,而当身居凤尾,面对身前许许多多强者的时候,一个人就可能每天都处于吸收和成长的过程之中。三年零七个月的保险行业生涯,葛长青便是如此一步步地成长和超越。
“所谓创新,其实就是在寻常之中发现一些不寻常的方法。”在葛长青的保险事业中,创新成为事业的常态。为了突破营业单位的业绩壁垒,他与同事首创了两天两夜“短平快”讲师速成培训以及“周单元经营”的考核制度,一系列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年零七个月的保险行业从业生涯,不仅让葛长青练就了独特的事业能力,也成就了其自身独一无二的事业理念:万般行事不但要有理论基础,还要有创新性的实践。而这,也为其后的创业生涯,奠定了行为理念上的依据。
学以致用从创业到转型
对于葛长青而言,2005年的转折意味十足。在结束了保险行业之后,他开始尝试着自己创业,他注册了一家培训机构,以移动、联通和银行为服务对象进行内部培训。一年的创业经历,带给葛长青最大的收获不是收入,而是另一种事业启示:资源的积累与整合。“通过一年的工作,我意识到人脉的储备,资源的积累对于创业者而言,那格外重要的影响。”
也正是在这一年,葛长青广泛接触到安利、完美、如新等直销企业的高管,为他以后进入直销行业埋下伏笔。
得益于这一年的资源积累,葛长青在2006年注册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实体公司,从事电子产品项目。在那年夏天,葛长青那永动不息的创新意识,为他开启了又一扇事业之门。他在山东民办高校铺设投币洗衣机和刷卡饮水机,这在当时的整个山东是为首创。六个月的经营,除了净赚470万的收入之外,这次尝试也成为他创业生涯中,资源整合的一次经典案例。它就像是一片试验田,将葛长青在早期所积淀的事业理念进行彩排式地展示。
2007年,葛长青带着400万现金进军东北,收购了一家经营不善的化工厂,开始了自身跨界创业历程。他将改善这家工厂的经营状况作为跨界创业的第一道考核,依据现实状况,对它进行了两方面的改制工作:一是进行人心意识的重塑,二是进行营销体制的改革。
人心之为重在行教化之道,这对长期从事教育培训的葛长青而言并非难事。他教导员工以厂为家,并通过绩效考核和文化建设制度,重新树立了员工对企业的感恩意识。与此同时,葛长青也从营销体制方面入手对企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将产品销售终端直接下沉到乡镇经销商,扁平化的销售管理和垂直财务管理广泛提升了效率;他建立了KPI关键数据指标,通过数据指导平常的工作;他在传统的体系中引入职业经理人的概念。
站在今天的时间角度来看,无论是在企业文化方面的建设,还是营销体制上的改革,葛长青的此次事业之举,已然具备了独立领导一家企业经营的素质与能力。得益于葛长青大刀阔斧的改革,三年过后,这家企业俨然已是一幅充满朝气的模样,一些见证了这段时光的员工形容这三年为“脱离了地心引力一般地腾飞。”的确,从频临破产到三年时间资产过亿,葛长青的“妙手”带给这家企业的不单单是命运回春,或许还有更多的东西。
2011年,借着对商业的敏锐嗅觉,葛长青意识到生物科技的广阔前景,因而决意前往。而在寻觅途径的过程中,他意识到直销正是对生物科技最好的诠释注脚。
直销对于葛长青而言并非一件陌生的事情,在以往的创业经历中,他曾多次接触到直销企业,并且建立起对于这个行业的认知,以及对于不同直销企业是非好坏的明辨依据:“拥有高尚的事业情怀、先进的科技和优秀的产品、成熟的管理机制,以及能够准确及时地把握、顺应时代潮流的事业选择。具备了这些特质,这家企业也就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而这也是葛长青于众多直销企业中选择安发国际的缘由所在:“无论是从事业理念、产品研发,抑或是企业进军中国直销行业的事业选择,都符合我对自身未来事业平台的期望。”带着对中国直销行业的十足信心,葛长青进入安发国际。
沃德国际系统的诞生是在葛长青进入安发国际的第二年。进入安发国际仅仅四个月,葛长青即经过集团公司的考评成为首席讲师;2012年他创立了沃德国际系统的前身——金星团队,并在2014年将之升级为如今的沃德国际系统。
葛长青的事业成就过程也往往伴随着许多令人颇感惊异的事业动作:在2014年沃德国际系统正式成立的同时,他出巨资创办了一家传媒公司,为整个系统做教育培训工作。这种在业内鲜有听闻的事业之举,也的确带给沃德国际系统十足的回报。在他的悉心经营之下,沃德国际系统如今俨然成为安发国际培训最专业、管理最规范、最受人尊重的系统。
纵观葛长青从迈入社会至今的十多年从业时光,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的成长过程如同一张逐渐上色,然后线条勾勒成型的绘画过程,人生内涵也在事业过程中不断丰盈充实。不过就像一件艺术品会标榜以某种最主要的流派风格以成经典,葛长青最大的优势便体现在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带入到了直销团队的建设中,将专业的培训教育、企业管理、营销管理与直销运作完美结合,并在每个板块都保持着极为鲜明的特色与高度。放眼如今的直销行业,如此的成就之道也实为珍贵!在2016年6月18日的直销品牌节上,葛长青在事业品牌方面的开创,也使其成为此次品牌节最闪亮的获奖嘉宾之一。
安发国际控股集团
安发国际控股集团(Alpha Group Holdings Ltd.)于1998年创立于素有“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美誉的新西兰,是全球一流的以专业研究、开发和推广药用真菌、天然植物和海洋生物等天然药物为主导的健康产业集团。公司立志以高科技手段,汇集业界精英,提高人类健康品质,引领人类健康时尚,服务人类健康生活,长期以来致力于针对危害人类健康最大的亚健康和慢性疾病族群,专精研发、生产、销售“纯天然、高效能、无毒、无副作用”的高科技天然药物和保健品。安发国际致力于塑造新西兰纯净无污染和天然优质产品的形象,以“人类都拥有健康,生活更灿烂”为信念,以此打造一个令人尊敬的国际健康事业。
安发(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安发(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隶属于安发国际控股集团,2005年7月,安发国际控股集团响应祖国号召,投资5亿元成立安发生物科技园。安发生物科技园位于福建省宁德市东侨经济开发区,科技园占地125亩,总投资5亿人民币,融研发、生产、营销、科普为一体。园区内有研发中心、国际生物科技交流中心、员工宿舍楼、行政管理大楼、GAP示范栽培基地、GMP标准生产车间、生物产业文化园等配套项目。建成后安发生物科技园将成为安发国际控股集团在亚洲地区的研发中心、生产中心和管理总部。
安发(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力推行“生物资源——生物科技——生物产业——生物经济”的“安发模式”解决“三农”问题。 安发模式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以农源性工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应用国际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对农业资源进行精深加工,使高端的生物科技与低端的种植业成功对接,将低附加值农业原料变成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原料,原料价值增值由几倍到近百倍,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链、产业链和区域经济链,完成了第一、二产业到第三产业的升级转换,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科学的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