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盛夏八月,万千时事中最引人关注的事情莫过于里约奥运会,在互联网的大染缸里,像奥运会这种盛事,几乎每天都能“发酵”出各种稀奇古怪的话题,其中既有因为家国情结、道德作祟而判定的好事与坏事,当然也有因为事不关己、无妨大雅,所以说不上是非之事。
不得不佩服互联网的传播与发酵功能,使得这届奥运会的众多细节,都能够被发掘,并演绎成为各种“传奇”:洪荒之力、死亡之瞪、起床气、大魔王、碧池……甚至那场最为振奋的女排总决赛,所衍生的词汇除了女排精神之外,还有朱婷的“王之蔑视”,以及赛后对朱婷“爆头”对手之后是否道歉的道德交锋!
中国女排夺冠之后,全国媒体那铺天盖地的“女排精神”的呼声,让我仿若梦回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的五连冠时期,不过比起那个时代,现在的声音远没当初那么整齐划一。
是现在的社会语境越发开放?是如今的80后、90后甚至00后们的思维方式愈加个性化?亦或是今天快节奏的生活造成年轻人精神的空虚,转而将喜恶寄放在互联网世界里?对于一届盛会造就无数热门词汇的现象,许多媒体也都从不同的角度给与各种各样的解读。其言自有道理,但是也有可供反驳的漏洞,毕竟现在这个世界似乎很少存在那种千人一言的事情。
那么,这样的世界究竟是好是坏?我并不想在这里给出确切的答案,既不恃仗我经历过几个截然不同的社会时期就对现在指指点点;也不会因为我的意志无法改变现状而无条件的顺从。虽然我常教导他人行文要围绕一个中心观点进行论述,可在这里我并不打算给自己设置什么论点,要不然就对不住标题中的“漫谈”二字。
当然,可别凭着这种什么都不表达的做法,就要把我归结为虚无主义的哲学流派里去,因我觉得生活还是很充实和丰富多彩的;也别把我这没有方向和目的的文字等同于达达主义的随意性,我没那么悲愤的情绪要去咒骂什么;当然,这和存在主义、表现主义更扯不上关联,因为你从这篇小文里猜测出的我的性格模样,完全不同于正常时候那个真正的我。
好吧,就在结尾处坦白交代吧:我之所以为此小文,也只是在一个八月末尾的燥热天气里,思维跑到回忆的小花园里,漫无目的地散了个闲步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