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李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化放管结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提升市场效率。
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把更多行政资源从事前审批转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上来,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任务,对当前激发市场活力、顶住下行压力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出现,也要求监管方式不断创新,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此前在“放”的方面,证照分离、深化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加快推进产品准入改革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带来了市场活力的迸发。在“放”的同时,更需要“管”好和服务好。当前在“管”的方面,“双随机、一公开”等监管手段在全国各地已经得到大力推进,极大促进了建设公平的市场秩序。
强化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监管
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依法依规落实监管责任。各地各部门对其审批或指导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开展事中事后监管。已取消审批但仍需政府监管的事项,由主管部门负责。强化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涉及公共安全和群众生命健康重点领域的监管,杜绝盲区。
在食品方面,今年1月,市场监管总局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2019年食品安全监管重点工作时指出,要把校园食品、保健食品作为重中之重,抓好大型企业、大宗食品、小微主体食品安全,以婴幼儿配方乳粉、餐饮服务业、农村市场为重点,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
特别是在治理保健食品乱象上,监管部门更是频频发力。8月20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要求保健食品生产经营着在标签专门区域醒目标示“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等内容。让保健食品标签带上警示语,是保健食品行业清理整顿行为的重要内容。
这些举措也大大促进了市场的规范,促进合规企业的发展。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周邦勇对记者表示,这对合法合规的企业不仅没有影响,反而可能提高其销量,因为这种举措无疑对净化保健品市场、树立行业的良好形象有很大作用,有利于消费者科学、理性、健康地消费,也能对消费者和合法企业的权益起到维护作用。
此外,本次会议还指出,要寓监管于服务。围绕服务企业发展,分领域制定全国统一、简明易行的监管规则和标准,对边界模糊、执行弹性大的要清理。要以公开透明促进公正监管。行政执法要全程留痕,执法依据、结果原则上都要对社会公开。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对此已作出部署。其中包括要求2019年底前对现有的主要监管规则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尽可能消除模糊和兜底条款,并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在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文化市场等行政执法领域分别制定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的办法,明确法律依据和处罚标准等。
完善对新兴产业包容审慎监管
本次会议还要求,要创新监管。涉企行政检查原则上都要采取“双随机、一公开”方式。推行跨部门、跨区域联合执法。完善对新兴产业的包容审慎监管。
当前,网络经济、数字经济、分享经济、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对监管也提出了新要求,建立符合其特点的监管模式。
例如在平台经济方面,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数字产业规模达6.4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同时,互联网平台应用生态带动就业机会累计超过6000万个。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黄澄清对记者表示,任何新技术的进步都是一把双刃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暴露一些新的问题。传统监管方式不能适应新业态的监管,就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进而造成问题泛滥。假如监管跟不上,就会造成欺诈、信息滥用、假冒伪劣等乱象,并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大力发展的同时也要有效监管,要有互联网手段支撑下的监管。”黄澄清说,约束是为了发展,没有约束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只有建立“互联网+监管”的技术手段,才能保证平台经济规范发展。
对此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强调,要推进“互联网+监管”和信用监管,建立联合惩戒、终身禁入等惩戒机制。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本着鼓励创新的原则,分领域制定监管规则和标准,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为新业态发展留足空间。
上述意见指出,对看得准、已经形成较好发展势头的,分类量身定制适当的监管模式,避免用老办法管理新业态;对一时看不准的,设置一定的“观察期”,防止一上来就管死;对潜在风险大、可能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严格监管;对非法经营的,坚决依法予以取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