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两条例颁布10周年。10年来,随着中国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发生诸多变化,直销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销企业也增加到55家,为经济建设、社会民生做出很大贡献。直销行业的特殊性,使其10年来的发展一直围绕着规范经营而展开,直销法规的出台同样给直销行业带来了生机。
今天从法规的角度回顾直销行业10年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为此,本报与如新(中国)日用保健品有限公司特推出《从法规十年看直销发展》专栏,以飨读者。
2005年是中国直销元年,是年9月国务院出台《直销管理条例》。以此为标志,中国直销行业凤凰涅槃,迈过痛苦的转型时期,进入有法可依的时代。10年来,直销行业内部经营和外部环境正悄然发生着4大深刻变化,可形象地将其概括为“三起一落”。
行业发展呈奋“起”之状
商务部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拿到直销牌照的企业仅有13家,分支机构寥寥可数,直销员由于处于起步培训阶段,数量更是少得可怜。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直销行业在发展规模、经营业绩方面呈现稳步发展态势。特别是自2007年以来,直销行业规模和业绩增长率同步快速提升。在行业规模方面,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共有直销企业41家,分支机构311个,服务网点10911个,直销产品3085种,直销员206.6万人。仅2013年直销企业数量就同比增长28.13%,新增分支机构同比增长35.81%。截至2015年4月,全国获得直销牌照的企业进一步增长至50家。在销售业绩方面,直销企业也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亚太区(中国)直销行业业绩报告》显示,2014年直销企业总体业绩达1640.9亿元,增量为347.5亿元,增长率达到26.87%。
本土企业成后“起”之秀
直销对中国而言是“舶来品”,外资直销企业自1990年登陆中国市场以来就一直以接近垄断性的姿态主导着中国直销行业。外资企业的优势是全方位的,其不仅在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上引领潮流,而且在行业构成上占着绝对优势。以2012年为例,在中国国内正式取得直销许可的外资企业有21家,占总数的2/3;直销员228万人,占总数的97%;销售额600亿元,占销售总额的85%。但进入2013年以来,中国本土企业开始迎头赶上,逐步动摇外资企业的优势地位。首先,从获得直销许可企业的构成来看,内资企业数量增速明显。仅2013年一年,内资直销企业就增加8家,占新增企业总数的89%。截至2014年年底,内资企业已经达到26家,超过了外资企业的22家。未来3至5年,内资直销企业有望全面超过外资企业,成为中国直销行业的主流。
行业声名近鹊“起”之时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公众形象不佳就一直是整个直销行业的“难言之痛”。直销企业不得不背着“坏名声”负重前行,许多原本准备踏入直销行业的大学毕业生因顾忌亲友意见另谋它途。为扭转行业形象,10年来,如新、安利、康宝莱、三生、中脉等直销企业做了大量工作。
首先,在慈善公益方面狠下功夫。 众多直销企业将公益事业从过去的“选修课”变成“必修课”,逐年加大投入,向社会传播“正能量”,以重塑行业形象。
其次,许多直销企业强化自律意识,加强员工培训,提升企业内部管理,使违规现象大幅下降。
第三,直销行业加大与研究机构和公众主流媒体沟通,向社会普及直销法规知识,引导大众区分合法直销和非法直销。 经过努力,直销行业社会认可度逐年提高,形象重塑工程正不断取得成效。九方马管理顾问机构联合数家媒体共同发布的《中国直销行业公众形象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公众对直销持正面评价的占比为51%,较前几年有了长足进步,2013年这一比例进一步提高至58.8%。
风险挑战现回“落”之势
近年来,直销企业面临3大风险挑战:传销、内部管理不成熟和世界性经济疲软。回顾中国直销发展10年历史,这3种风险在2008年前后积累到了顶峰。当时,全国各地的传销组织打着“合法直销”的名义四处行骗,手法隐蔽,对社会危害极大,对直销行业造成严重的“连带损伤”。不仅如此,直销企业部分直销员涉嫌传销,其夸大产品功效、擅自扩大经营范围等行为也直接影响了全行业形象,损害了直销行业的整体利益。此外,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带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波动,全球消费市场出现紧缩,直至目前,世界经济复苏后力仍显不足,大多数国家尚未完全走出危机阴影,这也间接影响到了直销行业的发展速度。
跨过2010年,特别是近年来,在各方努力下,直销行业面临的3大风险呈现“冲高回落”之势。
首先,各级地方政府加大了打击传销的力度,净化了直销市场环境。其次,直销企业的行业自律意识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违规现象虽尚未杜绝,但频率已大为下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中国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考验,坐稳坐实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交椅”,不仅为直销化解了宏观经济环境风险,而且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