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背景下,很多有基础病、慢性病的中老年人身体素质较弱,一旦“羊”了对身体影响很大。这种情况下,如何提升自身免疫力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副会长李用国教授表示,“疫情发生以来,抵抗病毒的‘特效药’其实就是人体的免疫力。”每个人身上的免疫系统就像身体的一道防线,是人自带的“铠甲”。
那么我们该如何加固健康防线,提升自身免疫力呢?科学家指出,长久以来,我们可能忽视了一种营养元素——核苷酸。
所谓核苷酸(NTs),是核酸大分子的基本单位,聚合后构成生命基础物质——核酸,其参与人体内几乎所有的生物化学反应。作为天然存在的营养元素,核苷酸在鱼粉、鸡肝、可溶性鱼蛋白、豆类中大量存在。
相较于维生素、鱼油、钙等营养元素,核苷酸的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为大众关注。直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通过日常饮食或直接补充核苷酸,有利于提升人体肠道消化能力和免疫能力。
2021年北京大学科研团队在《功能性食品杂志》上发文称,对于部分膳食结构不均衡、营养吸收存在障碍群体而言,他们的身体很容易出现“缺乏核苷酸”的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情况,补充核苷酸后或能让他们的免疫能力“恢复至正常人水平”。
1996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得主青克纳格尔博士,曾在2003年评价同济、复旦两所高校“核酸营养研究”时也肯定了补充核苷酸的营养效果,并指出“补充核苷酸可提高免疫因子白介素-2”已获得国内外学界普遍认可。
同年,一篇发表在《儿科胃肠病学与营养学杂志》的文章进一步证实了核苷酸对婴幼儿的作用,文章给出结论:母乳中含有的核苷酸可以促进婴儿的免疫反应,提高抗病毒的能力。由此可见,对于婴幼儿、中老年人等不同年龄段受众而言,补充核苷酸均有一定益处。
为进一步验证核苷酸对于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近年来,各国科学家也陆续开展了多项实验。2013年,西班牙科学家在国际运动营养学会杂志《JISSN》刊登研究,他们挑选了20名男子跆拳道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试图证实核苷酸和免疫力之间的关系。
这些运动员在前期设计的运动试验中都表现出血细胞、淋巴细胞等计数减少的特征。但在连续30天的干预后,科学家发现每日摄入480mg核苷酸的实验组血细胞计数显著提升,而对照实验组则无明显变化,这意味着受试者在补充核苷酸后,自身免疫力得到增强。
无独有偶,2013年一项来自塞尔维亚科学家的实验也对此观点做了进一步证实。研究人员发现,随着年龄上升,正常饮食难以满足身体对核苷酸的大量需求。于是在实验中,他们召集了30名受过中等训练的男性志愿者,并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安慰剂组(P)、实验组(E)3组,在60天内对其进行高频率2分钟的大运动测试。
结果显示:服用核苷酸的实验组,其运动后力竭时间显著改善,大约增加5%;而对照组相较而言则变化不大。两项实验说明,除老人、婴幼儿及体弱多病者外,外源性补充核酸营养,对运动人群的免疫力提升同样存在积极影响。
2022年12月14日,WHO总干事谭德塞在日内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他们希望明年宣布全球新冠大流行的紧急状态结束,将其降级为普通传染病。然而目前国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科学提高免疫力值得重视。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尽量避免熬夜、高热量高脂肪饮食,多补充优质蛋白,适度锻炼,也可根据自身需求外源性补充核酸营养或维生素等提高自身免疫能力。
千好万好不如身体好,有金有银不如有健康,身体健康才是生活与工作的本钱。而免疫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应在平时坚持稳步提升,这样才能使免疫系统长期处于健康状态下,从容不迫应对各种疾病挑战。
参考文献:
[1]Ding, T., Song, G., Liu, X., Xu, M., & Li, Y. (2021). Nucleotides as optimal candidates for essential nutrients in living organisms: A review.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82, 104498. https://doi.org/10.1016/j.jff.2021.104498
[2]Yan K-I T,Huang C-B, Chen Q,Effect of nucleotides on diarrhea and immune responses in healthy term infants in Taiwan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ion,2003,36:37—43.
[3]RIERA J, PONS V, MARTINEZ-PUIG D, et al. Dietary nucleotide improves markers of immune response to strenuous exercise under a cold environment [J]. J Int Soc Sports Nutr, 2013, 10(1):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