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已经正式开始,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春节,可以说是传承得最好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到这个时候,处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不过,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把过年叫做“春节”,其实只有105年的时间,此前的数千年里,正月初一有过很多个名字,最响亮的一个叫做“元旦”。
其中的缘由得从1840年说起。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一场战争从“天朝上国”跌落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境地。抱着救亡图存的目的,中国兴起了一股学习西方的热潮,旧的、传统的都被视作落后的理由,而新的、先进的、外来的自然就成了更好的东西。
所以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在第二年就宣布改阳历的1月1日为新年,元旦的称谓也随着移了过来。但这种连历法都是“西比中好”“新比旧好”的思路,在实际推行时却碰了壁,民间依然照着几千年的传统习俗过阴历新年。基于这种现状,1914年袁世凯任总统期间,批准了以阴历新年为春节的提案,从此形成了两个新年并存的格局。后来,阳历新年称元旦,阴历新年称春节,渐渐成了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重新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再回看这段历史,那些志士仁人的拳拳爱国之心当然值得敬佩,但某些激进的做法却也值得反思。当时甚至有“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观点,认为“全盘西化”才是最好的道路。今天不会再有人抱持这样的观点,但是迷信“新的一定比旧的好”“西医一定比中医好”“进口的一定比国产的好”的人却依然不在少数。
我当然不是想说“新不如旧”才是正确的,事实上新与旧都是中性词,它们原本就不带褒贬色彩。当我们“辞旧迎新”时,对新年固然是充满期待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旧年就没有收获;当我们享受新科技改变生活时,旧时代的古董一样价值连城;“万象更新”是好寓意,“重修旧好”难道就不是吗?同样的,新仇和旧恨,都不是什么愉快的体验。
新和旧从来就不等于好与坏,传统和现代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冲突,简单直接、不假思索的二元对立也许很方便,却并非世界的本来面貌。
很多事情都是如此,阳光都有七彩,世界又怎么会只有黑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