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即成佛
前些天偶然匆忙间翻到一本书,书的长串名字大抵忘了,但其中一句话却让心头为之一颤——“众生皆迷,悟即成佛”。近些年来,佛总是被泛滥的影视作品赋予了太多的神话色彩,似乎总与《西游记》里一袭白衣、手捧玉净瓶的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以及那个光芒万丈、无所不能的西天如来脱不开关系。我虽不是佛教徒,但也怀着几分虔诚对佛有着稍稍的研究。而这句话里触动我的,大概就是一个“悟”字。因为这个字颠覆了神话故事留下的“神即是佛”的惯性思维。想来,人们对“佛”的理解确乎是有失偏颇而且想当然的肤浅了。
两千五百多年前,32岁的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遥望夜空,深远的天幕上繁星点点,一颗最亮的星星刺破黑幕,划过苍穹,像夜明灯一样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释迦牟尼沐浴着如梦的星光,当下开悟,立地成佛。这个迦毗罗卫国的王子,虽然降生于皇宫贵胄之门,成长于锦玉温柔之乡,享受着荣华富贵之养,却常常迷茫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生老病死和不可逆转的世间无常,并试图找寻一条能永离生死的解脱之道,以达到超越轮回的生命涅槃。而他终于在苦苦寻觅七年之后,用七天七夜的禅思冥想修成正果,从此成为智慧、觉悟的化身。
在佛的世界里,释迦牟尼为我们描绘了凡夫在生命结束之后可能会去往的十个地方,并根据苦和乐的程度,把这些地方分成了十个等级,称之为“十法界”——地狱法界、恶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而这十法界中的前六法界又称为“六凡法界”,后四法界则称为“四圣法界”。
佛教把执迷不悟的芸芸众生称之为“凡”,把参透实相的觉悟智者称之为“佛”。生活在“六凡法界”中的凡夫,因无法看清生命的本质而随波逐流,在痛苦的六道中循环往复,轮回不止。只有智慧的觉悟者才能超凡入圣,立地成佛。简而言之就是,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还没有觉悟的佛。
这样看来,佛的本质不仅不是无所不能,反而是参透生命的无可奈何之后的一种超脱与平和。达到这种境界的过程,就叫做“悟”。显然,释迦牟尼的故事少了太多神话色彩,还原了被神话剧极度夸张了的佛的本来面目。然而我依然觉得这样的记载仍旧充满了后世的人们一厢情愿的浪漫主义倾向。两千多年前的世界,我们已然无从考据,释迦牟尼如何沉入冥想,我们亦无法得知。但其中最值得肯定的,就是一个字——“悟”,我或许可以自鸣得意的认为,“悟”就是佛的本质。
或者可以说,释迦牟尼只是一个普通人,他其实并没有超脱人类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得到永生,而是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抛开尘世的喧嚣芜杂,即使肉体不再,精神已得到永生,化为永恒。
释迦牟尼只有一个,而后世能够像他一样超脱的高人同样屈指可数,但“悟”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悟即成佛”,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虽然不能达到释迦牟尼菩提树下立地成佛的境界,但也能够去证悟自己的人生,成为自己的佛。
悟是一种独有的智慧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无独有偶,其实中国的孔子也是一位“善悟”而“常悟”之人。当释迦牟尼带着弟子漫游于印度原野,为创立佛教而忙碌时,孔子也正带着一群弟子奔波在中原大地上,四处推行他们所推崇的人间理想。只不过,释迦牟尼关心人如何从苦难的现世获得解脱,而孔子的目标在现世,他关心合理的政治秩序,高雅的道德修养。
历史的惊人相似总是在时空交错间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在黄河岸边,在恒河之畔,“出世”与“入世”的碰撞,“慈悲为怀”与“仁爱之道”的交融,两位互不相知的古贤各自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寻求精神家园,将他们独有的智慧光芒投射到遥远的时空。
因此我相信,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因而也有着独一无二的“悟”的能力与境界。于是我便想起了冉永夫的“45度角理论”。
两个月前,现任福维克公司中国区总裁的冉永夫来到帝瑞,与我们一起分享了他的直销心得。他从1995年加入雅芳到后来的克缇,再到今天的福维克,对于直销圈子来说,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同样的,他也是帝瑞与候普的老朋友了。“构建正统直销”的理论一直是他多年来坚持的信仰,但相比这个理论,“45度角”的形象比喻更让我耳目一新,记忆也尤为深刻。
他要求他的行政员工永远都站在经销商团队的左后方45度角的位置,“这个很重要,我要给人的感觉是:我既是支持你的,但我又不会领着你走。”我记得他这样说。然后他还打了两个非常形象的比方来佐证这一理论。比如手术医生开刀的时候,只要一伸手,站在斜后侧的助手就知道他要的是什么。他的要求就是,行政员工能够保持随时都知道经销商需要什么,并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另一个是,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父母始终都是站在孩子的身后,充当保护的角色,让他们自己去走,这样孩子才能学会走路,而这样对待经销商,他们才能够成长起来。
我每天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直销人,这些年里也听到过不少直销理论,但真正能够像这样由衷地产生共鸣的并不多。朋友曾跟我分享大冰那首《陪我到可可西里去看海》时说:“也许只有经历过岁月的人,才能唱出有质感的歌吧。”我在此刻突然想起来这句话,是因为发现这句话完全可以套用在冉永夫身上——“也许只有对直销有如此深沉感情的人,才能悟出这般独到的见解吧”。
抛开理论本身,他将多年的直销经历沉淀起来,然后酝酿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本身也就是悟的过程。而这种智慧也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世界上不会出现第二个孔子,也没有第二个释迦牟尼。
悟是生活的一种常态
对佛的重新定义与理解,让我也开始悟及自己的工作与生活。然后得出一个结论,其实“悟”就是一种生活的常态,无时无刻,如影随形。只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大多数人都后知后觉了。
曾读过明代袁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训》,犹记得当中一句话:“有益于人,是善;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有益于人便是善,我认为这是对善的最好诠释。创业的十多年间,伴随着对直销行业与日俱增的感情,在帝瑞的核心价值观里,便因了这句话“杜撰”了一个词——“益人为善”,也以此来勉励自己和同事“做人做事,都要本着益人为善的精神,凡事以有利于他人为基础,做事以能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前提。”大概与冉永夫先生悟到那些深刻的道理一样,我们都有一种直销情怀,都极为迫切地想要为这个行业做些什么。
因为工作的原因,出差已是家常便饭,从一座城市又去往另一座城市,“过家门而不入”已是常态。因此经常会有人问,百分之八十的时间给了工作,要怎样平衡工作与生活呢,这样辛苦的生活会感到快乐吗?常常是一笑置之之后,还来不及细思,又开始了下一段旅途。
那么,快乐是什么呢?学者们都试图想写出自己的幸福处方笺。在近代哲学中,克里斯托夫·安德烈于其著作《幸福的艺术》中分享了他的想法;伯兰特·罗素也在他的《征服幸福》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弗朗索瓦·勒洛的著作《赫克托的寻找幸福之旅》中提到,一位年轻的心理医生在他门庭若市的诊间为一位又一位忠实的病患者看诊。
从表面上来看,赫克托的职业与社会地位令人钦羡,但他并不快乐。而深究其不快乐的原因在于他没有办法将快乐带给他的患者们,他知道无论是多大的财富或是多少的欢愉都无法真正满足一个人,这让赫克托产生了几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不去喜欢现有的生活,却要花大把的时间在想要更好的生活上?幸福的钥匙究竟是藏在物质生活的成功中,抑或者是在于他人建立的关系之中?幸福是取决于环境还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
我想,他的问题其实是大多数人对快乐的困惑。所以我悟到的是,正如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快乐与否也是相对的,只关乎于自己的内心。作为行业媒体,我参加过不计其数的直销企业会议。会议的形式内容不尽相同,但直销人的热情与笑容却无一例外,那是一种来自于内心而不是虚与委蛇的笑容,足以感染所有人。
“开始一天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起床时怀抱着一个至少能在日落前让你感到幸福的想法。”多愁善感如尼采,毕其一生追寻一种强有力的人生哲学来强化自身的力量,这或许便是他对幸福最精妙的注解。
释迦牟尼告诫众生:人的一生就是一次完美的旅行,人人都应该以“悟”为舟,从当下出发,渡尽苦难,到达彼岸。其实,悟尽人生,才是生命的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