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月底,当人们还没有从李咏在美国去世的新闻中回过神来,又传出了金庸离世的消息,从1955年到1972间,金庸以《书剑恩仇录》为起始,以《鹿鼎记》为终结,共创作了15部武侠小说,在20世纪50-70年代港台新派武侠的鼎盛期间,与梁羽生、古龙并称为“新派武侠三剑客”。
在那个绵延近半个世纪的武侠小说时代,若以成就和影响力而论,金庸是同侪中当之无愧的“盟主”。凭借“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14部小说,金庸开创的那个青衫磊落、行侠仗义的武侠江湖,在此后漫长的时间里被影视和游戏改编了无数次,成为国民文化记忆中的经典符号;他的丰富阅历和渊博知识所造就的结构、语言和叙事艺术,甚至在学术界也掀起了一场“金学”研究的风潮。
不过,若是要我现在以正襟危坐的姿态,来写一篇关于金庸武侠的长篇大论出来,我是没有信心去起笔的。和大多数人一样,我最早也是通过影视接触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原著小说只草草读过一本《倚天屠龙记》。不过,虽不能够深入肌理之中去絮絮叨叨地说上千言万字,但对金庸笔下的江湖还是有一种印象格局在头脑中。
我常叹服金庸武侠世界里的善恶观。善非至善,恶也并非一无是处。《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和田伯光,《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和岳老三,就是鲜明的对比。如果放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名门正派的掌门人岳不群和心怀复国抱负的慕容复想来是受人尊敬的,而田伯光和岳老三一定是要被清理的那种人设。但在小说中,前面两位成了反派的存在,而后面两位恶人单凭身上“守信”这一个闪光点,便得转负为正,收割了一大片读者的青睐。善恶之间的反转,其实对我们公平公正地去看待和理解一个人是有帮助的,毕竟俗话常说:人无完人。自己都是有缺陷的,又怎么能单凭自己的观念就去判定一个人是好是坏。
之所以在金庸武侠的万千智慧启示中单单提到了这一点,与我所从事的工作是有关的。身为直销媒体,下笔公正去描述一个人或者一家企业,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我们决然不能用世俗的是与非去看待一件事情的发生,不能随着众人的称赞与指责来做定论,我们可以做的,是真正走近一家企业或一个人,近距离去聆听、去感受,在心中做出善与恶的比例分配,来定夺下笔时的是非轻重。
|